咨询预约热线: 025-52355410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专区 > 心理文章


解读“无聊综合征”




  对于无聊的感受,我们并不陌生,一种焦灼的慵懒、无趣无味的麻木。我们常常能看到网络年度流行语——你幸福吗、你有梦吗、你正能量了吗?屌丝、爆萌、任性等等,这些所谓的走红词语,都是些无聊之极的说辞;你还能密集听到——低头族、宅族、网瘾、手机依赖症、拖延症等等,这些,其是就是心理学家总结出的一个现代病名:无聊综合症。却不知,是这个世界疯狂到了无聊,还是这个世界的人无聊到了疯狂。


  无聊也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而无聊综合症不仅是个体性的病,也是世界性的社会通病。下面借某学生的故事,聊聊生活中的无聊它究竟从哪里来,想到哪里去?


  网名“大梦”的故事:医生你好!我是一名高二学生,现在觉得我的生活很没有方向,学习没有动力,周末作业周日通宵做周一交,平时作业也是先睡一觉凌晨起来做,而且几乎是半抄半做,即使自己思考能快一点得出答案也不想动脑,而是去查答案。周末经常看一整天电视、电脑、或者睡一天,起来都下午3、4点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快一年了。曾经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可现实中做不到。我现在觉得什么都不想做,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感觉每天都一样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很无聊。晚上7点左右吃完饭本想写作业,可是越写越困,就拿手机玩,一直玩到凌晨1、2点,再睡一会,5点多起来开始补作业,然后上学。上课也经常不想听老师讲的然后发呆。我真的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可……我不知怎么改,我也害怕自己做不到。我该则么办?请您帮帮我,谢谢。


  大梦的故事道出了无聊是一种集多种心理纠结的综合症,亦反应了众多人对无聊的躁闷以及无可奈何。从大梦对无聊感的具体应对和想改变的心境,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些无聊的来龙去脉。


  首先,无聊来自人的无目的。作为社会人,目的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动物也有目的性,但却很单纯,而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目的性复杂而又高远。这就注定了人比动物活得要操心,活得责任重大,我们会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苦下功夫,也会产生“做人难啊”之类的感慨。因此,人如果缺乏目的,就如同被陷在失去方向、失去自由的深谷,那是无聊的天地——活着等于死去的牢笼。


  心理学家对“无聊综合症”是这样认为:无聊感来自于空虚,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在一般情况下,偶尔出现无聊和空虚感很正常,但如果经常性出现则是失常的前兆,例如“大梦”。


  无聊来自于空虚无目标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而我认为,人的无聊还有更深层次原由。


  二、无聊来自人的自主性匮乏。自主性,是人有完整人格的基础结构之一。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人格应包括:较好的目的性,敏锐的感性,做抉择的自主性,灵活的能动性。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是没追求)、选择焦虑、做事有头无尾、拖沓成性、刻板抑郁等人,就是严重缺乏自主性的人。


  没有自主性,一般在青春期以后才显现,那时的他们开始面临很多现实抉择,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考虑。因为匮乏自主,会在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说深点,是心底有恐惧,害怕选择后的责任承担,害怕付出和失败。由于缺乏自主性,他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本性,听从父母或外在的安排,做一个好孩子或好员工。久之,便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真正想要什么……


  匮乏自主的代价,是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可追求,没有彰显自我能力和价值感的长项,从而招致重叠的无趣、无聊、无意义感。这种无聊,无异于自我丧失,无异于自我价值空无的一种不存在,令人恐慌。因此唯有依托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以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那么,自主性怎么获得呢?自主性来自于抚养人的精神供给,对于0-6岁幼儿供给:无条件的爱,兴趣爱好的绝对尊重,自主抉择自主处事的允许以及之后的被引导被肯定。


  无聊综合症者,他们的自主性去哪儿啦?俗语“三岁看八十”对应了精神分析的“童年决定论”,即人的个性生成于幼年。那么,成人的自主性匮乏,是在幼年时被谁给“吃”了,抚养者的控制,使幼儿的自主性要么给忽略了,要么给压抑了。即便溺爱,仍然是剥夺孩子自主性的杀手锏。


  三、无聊是一种破坏欲或被动攻击,它源自于人性的正常攻击性压抑。


  无聊的反义是生趣,心境处无聊状态,亦如生命处于休眠状态。常觉得无聊的人,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向上的朝气,与那种精神饱满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的心境体验是度日如年,后者却似有无限活力、无穷乐趣。这透视出两种人不同的个性基础:压抑——展露。


  人的成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伴随着向外界的“抓取”,心理学叫做本能的占有欲,或叫竞争性、攻击性。我们的文化中有时会把这些基本欲望框在被克制范围内,导致家庭教育里少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不乖”包括正常的反击或攻击性行为、放手孩子独自处理冲突事件。简单说,常感受无聊的人,其个性基础之所以压抑,是他们的竞争性创造性自我,被文化扭曲中的专制“革命”了。弗洛姆讲过,人的精神本能,若被展现被运用就会顺势向上生长,若被压制,它也会生长,只不过是朝反方向往下长。这里的往下长,是指人格扭曲或障碍,如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这类人常有破坏性的攻击行为。


  而无聊者对生活的了无生趣,正是精神生命无法展现而被卡了。但这样的被卡,是缺乏竞争性、个性压抑之人必然的际遇,虽然他们表现得无欲无求,其实是懒散拖沓,内心很煎熬挣扎:既有对生趣可望不可及的怨恨,又有对无聊无可奈何的自恨。


  因此,“无聊综合症”种种表现的背后,是一种无意识的损耗精神生命的攻击行为,只不过是慢性的被动攻击而已。而我们有时候骂人:你真无聊!也变相表达了,无聊具有破坏性的攻击意涵。


  如何应对无聊?


  无聊,就像吞噬一个人精力和时间的隐形恶魔。为防备精神世界被恶魔洗劫,我们需要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需要自我反思。你是抗拒无聊,还是依恋无聊?一般来说,我们讨厌什么,就会远离什么,可是我们讨厌无聊,为何又沉溺无聊呢?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在他的《无聊礼赞》中写道:“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无聊时,正是反省的好时机。


  二、不抗拒无聊。换句话,先接受无聊。无聊不是病,是一种警醒。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道理,无聊的存在,一定是希望你去聆听它的诉求……对无聊有过深入研究的哲人伊斯特伍德说过:“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这话的背后意思是说:人有脆弱时,允许自己先哭泣,再坚强,人在无聊无助时,请先反思,再振作。


  三、给无聊赋意。有时,我们需要做些无聊的或没有意义的事情,以缓解过于功利带来的焦虑。人活着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的意义,从而使我们有动力活下去。同理,我们也可以赋予无聊一种存在的意义,比如它像睡眠一样是一种休整。如此,厌感会降低,便能更有效地与其链接。


  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活出自己。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 活着,成为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可能感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活着本来很不易,如果能活得开心,那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如果能有价值的活着,那是很高贵的幸福。其实,只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愿意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是都能够做到的。


  如果你甘愿沉溺无聊,而又幻想着有趣有意义,那或许也是你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经受无聊的无趣,也是你存在的意义。


  总之,无聊综合症是一组精神贫穷的富贵病。而以上所谈的路线,正是从根本上吸纳精神食粮的治愈之道。


                                    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