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社会,强迫症正在变成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心理障碍,它的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
强迫症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强迫观念。就是头脑里反复出现某些念头、想法等,内心里为之担忧,总想把它弄明白,虽然明知道不是那样,但又欲罢不能。如强迫性疑虑,表现为对自己做过的事放心不下,出门之后担心门没锁好,煤气没关好,离开办公室时担心电脑没关,回头检查了几遍,还是放心不下;强迫性回忆,表现为过去发生的某件事件总是萦绕于心,无法释怀摆脱;强迫性联想,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就会在脑子里产生联想,联想的方式或相近、或相似、或相反、或毫无关联;强迫性穷思竭虑,表现为对某个公认的定论或“真理”持有疑虑,控制不住要去对之进行钻研,一定要找到某种不同的答案,例如,“1加1为什么要等于2?”。
强迫意向。是指反复出现某种与自己意愿相反的欲望、冲动。如看到菜刀就想拿起来砍人,走到桥上就想跳下去……虽然不会真的这么做,但为此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真的会去做,以致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强迫行为。一个人出门之后担心门没有锁好,想象出各种可怕的后果来,忍不住回头检查家门,确认门是锁好的。但下了楼之后,又开始担心,再回头去检查一遍,如此多次重复,心里就是放心不下,这便是强迫行为。强迫行为还包括控制不住自己数数字,数电线杆、树、台阶等;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强迫自己洗手,或反复洗衣物等。
强迫仪式。表现为反复进行某个行为,就像完成一个仪式。而这个仪式与某种担忧和愿望联系在一起,这个行为被赋予了一种凶吉观念,做了某个动作,才可以避开某种不祥带来好运,并反复去做这套仪式,直到自己获得安慰,才会停止下来。有一个强迫症患者,每天起床之前,把衣服穿好了,然后再脱下来,停顿一会儿,然后再穿上,如此重复许多次。他这样做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强迫性的仪式,在穿衣的时候,他脑子里出现了某个邪恶或不洁的念头,他害怕会穿衣服时把邪恶也穿到自己身上了,于是要脱下来再穿一遍,穿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头脑里很干净,最好有美好的念头出来。
看到这样的描述,人们可能会怀疑,这样的人是不是有精神病?其实不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属于心理障碍。一个人身上出现了这种情况,他自己是知道的,他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是违背常理不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那样去想去做。而且,当事人努力想控制自己,但总是不成功,由此加重了焦虑,甚至久而久之使意志陷入几乎瘫痪的状态,一仍这样做下去。
了解了这些表现,人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一个人会搅入这样一团矛盾里自我折磨而又不能自拔?
基本上说,强迫症是心理长期受到异常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同蜘蛛网一样,在捕获着忙忙碌碌的人们。
在自然的生活里,本来是没有强迫症的。强迫症反映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失掉了自然性,被强加了一种机械性。据相关研究,在非洲、南美洲、亚洲的一些部落里,就不存在强迫症现象。那里的人们生活单纯、自由自在,他们不为了某个目标而过度压抑自己,也不为了效率而过于强迫自己。但是,进入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人性的机械性异化,人成了被片面使用的工具,久而久之,就像受到感染一样,变得机械化了,不可自抑地产生强迫性的重复行为。我们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对这一点就会有很好的理解。
现代教育日趋片面化、技术化成为强迫症高发的一个重要根源。功课学习简直成了对孩子的集体强迫,题海战术就是强逼孩子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应试制度到了极端,就是要求每一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孩子身上发展出一种强迫思维——凡事追求绝对标准。当一切都变得标准化,生命只能依靠某一个标准而活,除此之外就没有意义。在我接待的求助者中,极端的案例如一个女高中生,因为成绩下滑而数次自杀,被救下送来接受心理咨询。问及自杀的原因,她回答说:“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出路,活着就没有价值,就只有死。”这时,我们便能够理解,在强迫症状里,一个人为什么会不断重复某一个行为?因为,那长期形成的某种思维方式或心理习惯,让他赋予某一个观念或行为以绝对的意义。
强迫症的另一个根源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心理治疗的经验和研究者的调查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家庭环境方面:
过分讲究礼节;
性格孤僻,封闭,缺乏社会交往;
过分讲究清洁;
刻板,僵化,墨守成规;
对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观点贫乏,绝少参与;
吝啬,爱存钱等。
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方面:
母子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过于亲密缺乏边界,表现为母亲对孩子过度担心和保护,对孩子的正常行为又设置过多的限制;
父亲常常不在家,跟孩子的关系过于疏远,不过问、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或者相反,过于包办对孩子的教育;
当孩子面对恐惧和困难时,父母会拒绝孩子,不能提供适当的关心和援助,使孩子陷入无助感。
当孩子需要面对社会,有适当的社会交往时,父母把家变成了安乐窝,让孩子回避社会,等等。
强迫症反映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受到过度强迫的经验,这种被强迫的经验后来被内化为自我强迫,并以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写错一个字,罚他写上100遍。他们意识不到,这可能会在孩子的生命经验里播下强迫症的种子。更多被强迫的经验,来自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简直成了强迫症的温床。父母强迫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对自己的行为习焉不察:
学习强迫。父母看不得孩子玩耍,要求孩子每时每刻都用在学习上面。
观念强迫。父母反复强调某一个观念的重要性或可怕性,给孩子造成强迫。例如,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一生就完了。”再如,有一个母亲是医生,自己有洁癖,她把细菌描述得极其可怕,给孩子埋下了强迫症的种子。
完美强迫。父母要求孩子集中所有的优点,孩子身上有一个缺点,或者犯了一个错误,就会遭受谴责。
意愿强迫。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当成孩子的意愿,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强加给孩子,完全不听孩子自己有什么想法和愿望,这样做给孩子造成了压抑。
经验强迫。父母把自己的经验当成孩子的经验,包括把自己的挫伤经验和偏见灌输给孩子。
情绪强迫。父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不良情绪往往来自不良的婚姻关系或自己的个性问题。
意志强迫。父母对孩子没有信心,没有耐心,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予支持,反而加以指责和贬损,这会给孩子的意志造成损害。
认知强迫。父母总是指责孩子幼稚,觉得自己“百分之百正确”,永远对孩子讲道理,使孩子受到压抑,发展不出自己的主见。
精神强迫。精神强迫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如,父母对孩子唠叨不休,抱怨不已,使孩子饱受精神折磨之苦。或者,父母总对孩子说“做父母的不会害自己的儿女”,从而胁迫孩子妥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暴力强迫。父母对孩子进行身体的虐待,而且用“棍棒下面出孝子”来维持这样的虐待行为。暴力强迫,也包括精神上的虐待,被称为冷暴力。
强迫症的病因还有个性基础。强迫性障碍的个性特征如谨小慎微、一丝不苟、优柔寡断、敏感多疑等。强迫症者的内心有很强的欲求,这种欲求来自于过去受到太多的压抑,正当的愿望不得实现,而在内部累积成一种强大的盲力,使他不顾一切地追求完美。
强迫症还有一个现实根源,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生存危机加剧了人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里又会产生出不同的强迫倾向和行为。刺激性的环境因素包括,有限的工作机会,有限的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环境等。有时,我走在人流茫茫的大街上,望着行色匆匆的人们,我想:他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因素正在影响着他,甚至控制着他呢?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使人们有了多样的选择,但却失掉了内部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导致许多的生存焦虑。强迫性障碍的一个本质就是内在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在现代社会里,人际的直接交往正在减少,人的情感联系在淡化,许多人陷入孤立的状态,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心理疾病往往反映的就是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
最后,讲一点对强迫状的态度。对于强迫症,我们不要太害怕,以致于谈虎色变。这里有几点提醒:
一,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强迫倾向,如果把它用在正当的范围,强迫就成了动力。在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都有一些人做出卓越的成就,他们身上就有这种正向使用的强迫力量。因此,强迫症的治疗可以使用转移的方法,使当事人把自身长期使用却不产生价值的行为,变成一种创造价值的行为。
二,当一个人出现某种强迫性的念头或行为时,如果不予注意,它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自行消散。问题在于,一个人出现了某种强迫性的念头和行为,就会盯着不放,担心不已,去拚命控制和压制,急欲除之而后快,结果把这种可能会自行消散的念头或行为发展成为症状。因此,在强迫症的治疗中,可以采用忽略的方法。强迫症源自一种过于关注的态度,心理治疗就是建立一种不予关注的态度。我在从事心理治疗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过去也存在强迫行为,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强迫症,也就不以为意。后来,我开始从事心理治疗,发现自身的强迫症状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对我无奈了。
三,当然,有些人发展出了强迫症,并且持续了很久,又长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虽然如此,也不要相信社会上一种流行的说法,说强迫症是心理疾病中的绝症。可以选择去接受好的心理治疗,特别是找到在强迫症治疗方面有专业训练和治疗经验的专家,让自己做好准备,去接受系统的、甚至长期的心理治疗。治疗效果和时间,是根据当事人的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作者:王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