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热线: 18951616425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专区 > 心理文章


罗洛•梅:如何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奠基者之一。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并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


上一篇我们想大家推荐了一篇罗洛•梅的《完整人格的四种品质》 的文章,用“自由、勇气、爱和意志”这四个品质,描述健康人格。今天我们来接着看他给出的一些实现的可能性:

尽管真正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作为一种人格理想,还是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去逐步接近的,对此,罗洛·梅提供了许多可以操作的方法。


具备自由感


1.增强自我意识


要了解罗洛·梅的这一观点,首先需要了解罗洛·梅有关“正常焦虑”的说法。罗洛·梅在其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最常困扰现代人的情绪之一就是焦虑(其余的有恐惧、孤独和无助)。


焦虑构成对人人格甚至生命的威胁,意味着人所把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受到了恐吓。

焦虑使人警觉将要面临的问题,并对之作出相适应的反应。


罗洛·梅把焦虑分作正常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


所谓“正常焦虑”(normal anxiety)是一种与客观现实相匹配的紧张情绪如考试前等,并且不会导致会产生抑郁或其它情绪障碍的内心冲突。正常焦虑也不会激发过度的防御反应,而且只要情境发生改善,焦虑就会消失。正常焦虑是青春期人常常会遇到的情绪。


人,尤其是青年人在自我认识的时候常常会体验到的紧张、不安与担心就是“正常焦虑”,因为人在客观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与自身的弱点(或者说是暗影)相遇,加之青年人常常有完美主义倾向,于是就容易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产生内疚与焦虑,很多时候,由于人们害怕这种焦虑的体验,往往就可能放弃对自我的主动认识。


罗洛·梅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想具备充分的自由感,首先就要学会去忍受并且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焦虑”,并且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自我认识是人参与自我成长的前提,是一个人塑造自己的前提。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越深入,其自我意识就越强,信心也越强,其被自身防御机制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内心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而一个缺乏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的人,则容易受制于焦虑、愤怒、冲动和怨恨,这样的人是很难行使自由的。


其实会影响青少年自我认识的不仅仅是“正常焦虑”,还有懒惰、缺乏恒心和方法以及太容易被环境影响等因素。问题是,不论是什么原因妨碍了我们自觉进行自我认识,从长远看,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就如同物质不灭一样,人的发展任务也是不灭的,更何况,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总是被动地在遇到问题后才做自我调整与主动、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相比,其个人的成长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2.选择自己的自我


罗洛·梅持典型的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相信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并确信人若不完成自身潜在的可能性,心理上就会受到压抑并可能患病。但是他也认为人不象一棵树那样可以自动生长,人只能在有意识的计划与选择中实现其潜在可能性。


因此,要具备自由感,需要靠人用努力去获得,其方式之一便是:选择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为自己作出基本的生或死的选择。


这里的生与死具有宽泛的意义,是指一种充满活力的积极的生活或一种消极怠倦地活着的生存态度;也指选择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还是一种无价值、无意义的生活。而选择自己的自我就是选择积极地生,就是在选择自由与责任的同时为实现自我而选择对自身的约束。


大学校园中,那些为了从众而挤在同一个专业中的人,那些为了虚荣而谈恋爱的人,那些为了出国而出国,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的人……所做的大都是违背自我、违背自由意志的选择,因此,这些人在得到了他想要的之后却总是不快乐,并且总摆脱不了被束缚甚至被窒息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所过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的生活。


而在符合自我——即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环境、条件等——的选择中,人不仅在自我塑造与发展上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而且能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3.接受现实


建设性地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并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改变现实,这是具备自由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少青年人以盲目反抗现实的方式追求自由感。这是对自由的误解。而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能够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在尊重自身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掘内外资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以身患重病的人为例,缺乏内心自由的人会心存怨恨,把生命消耗在怨天尤人,自怜自悯的消极情绪中,而具有内在自由的人却会运用自己心灵的自由,努力寻找使自己患病的原因如以往的生活方式等,然后对之加以改善,通过这种自由的选择,不论现实多么严峻,后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处境,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


再以高考失利未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同学为例,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能在几个月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有极小部分同学在进入到大二甚至直到毕业时都拒绝接受现实,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不仅其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其个人成长也会出现停滞。


其实,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环境时,如果一个人暂时无法改变它(就被不理想的大学所录取而言,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复读或者放弃上大学这样的自由选择去加以改变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去适应它,否则盲目地拒绝接受甚至反抗现实,只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束缚之中以至于完全失去选择的自由。试想,一个因为不喜欢所在大学而拒绝学习的同学,4年后大学毕业时,他还有多少资源使他能够自由选择他喜欢的工作?


所以,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或说历史处境中,只要人具备自我意识,能够选择自己的自我并建设性地面对现实,他都能自由地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拥有充实、丰富的人生和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



具备勇气


罗洛·梅认为勇气的获得可以经由以下方式:


1. 能够承受自我认识


很多时候,自我认识是需要勇气的。这方面最极端的个案当属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所面临的困境,当他隐约知道自己的身世有问题而执意要了解清楚时,他周围的人多次劝说他不要继续了解真相,但是,这个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悲剧英雄仍然坚持要认识真相,其结果便是他为自我认识付出了极为巨大而又惨痛的代价。


尽管这是一个极其极端的个案,但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因此,人的自我认识就包括了对人自身善恶的全面了解,人在认识自己善的一面的时候,会感觉鼓舞、欣慰、振奋并且信心倍增。但是,当人们看到自身的弱点甚至恶的一面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那时人们会因为焦虑、不安和痛苦的情绪感受,而在无意识中调动起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人产生逃避真相的冲动与行为。


罗洛·梅认为,一个人要具备勇气,首先就要能敢于面对自己,面对真相,尽管认识自己是一件冒险的事,会发现自己不愿知道的一些事,但只要一个人对善有信心,就能认识并且正视自己善恶并存的事实,努力发扬光大自身的善,控制并削弱自身的恶,这样的人比起那些不敢正视自身的恶以至于被恶所左右甚至控制的人要健康许多。


例如,强迫症是拒绝认识并且接受自身不完美的典型表现。强迫症患者以无法控制的洁癖、对所做事情的吹毛求疵的苛求和对完美的一丝不苟的追求,来逃避与自身弱点的相遇,他们因为缺乏承受自我认识的勇气而躲在症状中无法自拔。结果便不可避免地总是被自己的弱点所左右、所奴役,以至于完全丧失思考与行动的自由。


2.接受自己的局限性


这是指尽管认识到自己有局限性,知道自己不仅不完美,甚至还存在恶的一面,知道自己不仅不能穷尽真理而且还会犯许多过失甚至错误,但仍然信赖自己,相信自身的善足够强大到抑制并削减自身的恶;还指相信自己只要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就可以光大自身的善;指能够勇敢地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并且去积极地行动、去爱、去思考并且去创造。


临床上我们证实,青年学生的很多困惑与无法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有关。


青年人由于上进心极强的缘故,多少都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中学阶段评价体系基本比较单纯,就是学习成绩,因此,大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是围绕课本学习能力的,那时彼此的差异不是很显著。上大学后,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课本学习能力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其它如文体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成为衡量人的标准,这导致缺乏此种能力的同学的自卑。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无法忍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们把很多能量用在自责与苦恼上。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扬长避短是一个人超越自身局限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知道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局限上,不知道在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发挥并且发掘自己的长处,我们就有可能被自身的局限所限制,以至于再也没有心情和能力去顾及自己的成长。


3.能够维护内心的自由


罗洛·梅一向认为维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以使自己保持坚韧的成长要比维护外在的自由需要更大的勇气。要获得这种勇气,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敢于冒险面对别人的批评,敢于忍受坚守自己所带来的孤立状态,敢于挑战不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敢于为了信仰而孤军奋战以及是否能够承受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暂时的不安全感、焦虑感以及孤独感等)。


一个能维护内心自由的人就是能对上述问题作出肯定的选择并付诸坚定的行动的人。


罗洛·梅当年所看的到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中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现在,由于传媒业和讯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报纸、电视、广播、广告、通讯联系、手机短信等引导着的种种潮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很容易就被社会影响而放弃自己。那些为数极少的想要坚持自己的青少年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又会因为害怕孤独或者抵制不住周围人的影响中道而止。于是,青年人在越来越相似的生活方式、追求目标中迷失了自己,原来为了避免孤独而选择的从众给自己带来的仅仅是短暂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而在从众中所丧失的内在的自由却长久地破坏着自己的心情甚至包括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咨询中,我们见到过太多因丧失内心自由而感觉不快乐的青年学生,他们由于放弃自己而产生的自我怀疑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4.选择做自己


事实上这是前3项坚持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若勇于承受自我认识,勇于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并勇于维护内心的自由,那么,他就有可能选择做自己。


在生活中要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一个选择努力学习的同学有可能失去其周围整天混日子的同学的“友情”;如一个注重思考的同学有可能被其周围不爱思考的同学视作“另类”;再如一个拒绝从众的学生有可能被其同学所孤立等等。


但是,在罗洛·梅看来,一个人若不能抵御内心的对安全感的需求,不能放弃对社会赞许和认可的依赖,不能舍弃眼前已成惯性的能使人有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生活方式,他就很难发现并且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困而也就很难实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因此,做自己就是要特立独行,就是要只听从内心善的引导,是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潜能。


学会爱


在罗洛·梅看来,爱不仅包括了两性爱,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友爱和支持,正因此,爱与欲的分离会造成人的异化,并最终导致人丧失爱的能力。


此外,爱是需要学习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不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因此,“使自己具备爱的能力,并乐于接受爱,是整合的最大问题,而且实在也是通向拯救的关键”。


1.具备“自我意识”与“自由”


这是爱的两个先决条件。有较强“自我意识”的人不仅了解并且接纳自己而且懂得认识并欣赏他人。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由于防御机制中投射作用的缘故,他还会把不自信投射为别人不信任和不尊重他,这样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的。


“自由”也一样,真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非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情感联系。所以,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出于孤独、空虚与焦虑而不得己达成的一种亲密关系不是爱,如同现在的许多人刚刚结识就以“朋友”相称一样,那只是一种极为肤浅甚至虚伪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因为了解、欣赏、倾慕、吸引而自由地走向对方并与之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相互关切与支持的情感联系那才是值得珍视的爱。


现在大学校园中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少青年学生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害怕孤独、害怕被别人说成缺乏吸引力等原因而进入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之中,这样的“恋爱”是既缺乏自我意识也缺乏自由意志的,这种“恋爱”的结果往往是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更多的丧失。


心理咨询中,那些前来咨询究竟是继续“爱还是不爱”的同学,他们被眼前缺乏爱的爱所困扰,但又担心如果终止这种没有爱的爱会使自己成为“被别人取笑为没本事的人”。这样的“爱”不仅无发提升人反而可能导致人的下滑。


2.能够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自爱是指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体验,是指尽管知道作为个人,自身的力量十分渺小,但仍然坚信自己是整个世界向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坚信自己向善的努力会让周围乃至世界受益,为此,他不仅尊重自己而且善待自己。


一个人如果缺乏健康的自爱,他就很难健康地去爱人与接受爱。


因为坚信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一个人不仅能够自爱自重,很自然地,他也就能发自内心地爱与敬重他人,于是,自爱不仅成就了完整的爱而且增强了人爱他人的能力。


很多在恋爱中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总与对方产生矛盾的同学来咨询时,我们都能够发现,他的根源往往在于自卑,在于他缺乏自爱的能力。他们通常是由于早年经历中长时期被否认的经验而丧失了自信与自爱的能力。以至于在当前的恋爱关系中,他们常常会被不安全感、怀疑感等控制,并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投射到对方的身上,其表现形式就是经常会怀疑对方的忠实和爱的程度。极端的个案是以各种方式去考验对方,其结果当然是使两个人的感情受到腐蚀。


这样的同学想要学会建设性地去爱人,是要首先从学会爱自己开始的,只有当他们学会了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存在和生命价值,他们才能真正坦然、安全地去爱别人。


3.能够从爱本身体验幸福感


罗洛·梅对爱所下的定义是:“与对方共处的喜悦以及对自己与对方的价值和发展的确认。因此,爱总具有两大要素——对方的价值与美德以及自己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所得到的欢跃和幸福。”


罗洛·梅对爱的强调是与当时他所批评的爱的异化的现实相联系的,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企图通过性来摆脱人生困境,结果却是加剧了自己的困境,并使人渐渐丧失了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爱世界的能力。


为此,罗洛·梅提出要能够从爱本身体验幸福感。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是能因爱本身而体验幸福的人,因为给予爱的过程能使我们有新的自我发现,能使我们感到自己和他人更有价值并更懂得善待自己、他人与世界。


如果我们学会从爱本身去体验幸福感,我们还能使自己免于受制于他人和自己的欲望,并使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


4.学会关切


“关切,是对他人,对一个象我自己一样的同胞的承认;是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视为自己的痛苦与欢乐;是一种罪孽感、怜悯感,是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具有我们由以发端的共同的人性基础。”


在行为上,关切表现为我们与他人共同分享愉悦并且分担痛苦。


罗洛·梅认为关切是爱、意志与良知的源泉。因为关切,所以人会产生柔情与爱;也因为关切,人产生愿望和实现愿望的坚韧意志;与此同时,关切还是良知的表现形式之一。


尽管在其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罗洛·梅发现他那个时代最大的威胁是人的冷漠、不介入和追求外在剌激,从而成为心理疾病的成因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存在――人本主义哲学家,罗洛·梅仍然坚信关切是人存在的基础,坚信不论外界发生了什么,不论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正变得有多么冷漠,但因为有关切作为解毒剂,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爱与同情,存在着对他人的关怀甚至愿为他人忍受痛苦。


但是,关切这种潜能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的,它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发现并发掘。为此,罗洛·梅主张,一个人若想健康,他就应该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人或事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值得我去关心、牵挂并且爱护的?如果没有,我能否为自己找到一个对我至关重要的人或一件对我至关重要的事?


当前,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关人际关系技能的书也非常多,在这些流行的人际关系中,各种交往与交流的技巧已被锤炼得近乎于完美,但是,惟独人希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的关怀、关爱与关切却越来越少,这是人际关系被异化了的表现。本来人是为了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力量的增强和情感的满足,但是,当前形式化和功利化的人际关系不仅无法满足人的前述需要,反而会使这种需要受挫。因此,在今天这种时候复习罗洛·梅有关关切的观点,是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学习以关切为基础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



具备健康的意志力


这是罗洛·梅所认为的健康人格具有的又一个特征。而实现其的方法包括:


1.觉知自己的愿望


学会知觉并且体验自己的愿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对存在本身的欣赏、尊重和接纳。

人所以会得心理疾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拒绝承认自身欲望的存在,而欲望不灭,于是,便演化成种种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罗洛·梅的有关“觉知自己的愿望”的建议正是建设性处理个人欲望的第一步。


2.将知觉转化为自我意识


不仅学习客观感知欲望,而且认识到自己正是那个拥有这些欲望的人,通过把欲望提升到意识层面,有助于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欲望与世界之间亦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性满足和对待自身的欲望而打下基础。


有些人受社会或者说超我的影响,对自己的欲望往往采取压抑和回避的态度。他们把欲望等同于罪恶,不仅不敢正视自己的欲望反而千方百计压抑自己,严重的则躲在症状里而无法自拔。


所以,将知觉转化为自我意识,将欲望正常化和合理化,人才有可能以坦然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自己。


3.行使决心与责任


正视欲望,下决心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创造一种能建设性满足自身欲望的行为模式和生存模式,这样,人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欲望,能实现个人的潜能而且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罗洛·梅对意志的强调既有他个人临床经验的背景,又有他对他所在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他发现,现代人在技术理性的影响下丧失的不仅有爱的能力还有意志的能力,加之那段时期人们对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片面解读,人们的意志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结果更加剧了爱与性的分离。


而罗洛·梅主张将爱与意志重新结合起来,因为这样人就可以以负责任的、成熟的态度去自由选择自己所爱的某个人和某个人群,并与之建立起健康而持久的关系。


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需要承担责任的。目前有些青年学生所以难以与个人或者团体建立起持久的关系,并因此而产生很多情绪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承担责任的决心和意志,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拒绝或者逃避承担责任的行为使他们的人际关系脆弱并且短暂。


而那些勇于承担与人交往的责任的人,那些在交往中坚守诚信、道义、关怀与合作的人,其人际关系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罗洛·梅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能同时拥有上述人格特质者寥若晨星,但他的信念是:无论这样的人格模式显得多么不现实,但有智慧的人都将循着这样的准则生活。因此,不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寻找并实现自己人性中美好的潜能,并学会在自己的时代创造性地、有质量地生活。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将怎样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怎样负责任地承担起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责任。



背景介绍


罗洛·梅把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結合起來,在美国开创了存在心理治疗的先河。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前设是:人是自由的,人要為自己的选择以及行动负责。为此,存在心理治疗者不把来访者看作病人,而将其看作是是暂时受限制的存在个体。


而存在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放在技术上而是放在了解来访者的深层体验上,放在了解来访者的孤独、焦虑和空虚感上,同时帮助来访者学习信赖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和个人成长的能力。


作为深入了解并坚信人内在力量的心理治疗者,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心理治疗者,罗洛·梅向世界开出了他的处方――作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即寻找自己、重建自己,创造自己存在意义的人。


朴凡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心理咨询主要取向是人本-存在主义取向,就是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与罗洛梅的存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心理咨询流派。